血尿与临床
尿中红细胞数量超过正常允许的范围即为血尿。
单纯性血尿与无症状性血尿及孤立性血尿都指的是只有肉眼或显微镜下血尿,没有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无或仅伴有轻微蛋白尿(定性<++,定性<0.5s/d等临床表现。单纯性血尿不是一个疾病实体,而是许多种疾病引起的临床表现。因此治疗和判断血尿预后的前提是对其进行正确的病因诊断。血尿的病因非常复杂,可分为全身性及局部性二方面,由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血尿仅占2%-5%,而95%是由泌尿系统本身的疾病所致。
此外,还根据来源将血尿分为肾小球性血尿及非肾小球性(或肾后性)血尿。
一般按三步法确定病因
一、首先确定是否为真性血尿
1.注意除外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药物或食物色素尿,一般通过尿液镜检即能解决。必须注意的是,尿液自动分析液的普及使用使得某些医院忽视尿沉渣镜检,这样造成BLD(潜血)与红细胞尿的混淆。实际上BLD检测的是血红蛋白的水平而非红细胞的数量,因此BID阳性不一定为血尿,但其敏感度高,故血尿肯定会出现BLD阳性。
2.其次应除外邻近器官的出血混入尿中引起的血尿:邻近器官出血往往为尿的起始段血尿或终未段血尿,通过仔细体格检查及中段尿送检即可明确。
3.血尿程度:血尿半定量与镜下RBC计数间的关系为:}IBC 3—5/HP为+,6—20/HP为++,21-50个/Hp为+++,51-100/HP为++++,>100个为++++以上,肉眼血尿为++++以上或>5x109/L。
二、确定血尿为肾小球性血尿抑或非肾小球性血尿
1.尿红细胞形态学检查:显微镜观察尿中红细胞形态,如变形红细胞(芽胞状、环状、穿孔等)大于30%即诊断为肾小球性血尿。
2.尿红细胞平均容积(MCV)及容积分布曲线:采用血细胞自动分析仪进行测定,如RBC平均容积(MCV)<72fL,与外周血相比曲线左移,峰值变小则为肾小球性血尿;如RBC平均容积>72fL,曲线呈正态分布,峰值与外周血相同即为非肾小球性血尿。
3.尿常规:如发现管型,特别是RBC管型,多表示出血来源于肾实质。如蛋白尿≥1s/24小时,或肉眼血尿病人尿蛋白浓度高于0.66s/L,也表示为肾小球性血尿。
4.尿红细胞蛋白抗体免疫组化检测:如为阳性,多提示来源于肾小球。
三、病因诊断
临床常见的儿童血尿病因有:肾血管、肾脏及输尿管结构的异常即先天畸形;结石;肿瘤;药物性血尿;运动性血尿;热性血尿;肾小球肾炎;血液病;感染。
1.对非肾小球性血尿,应作下列检查:
(1)血液系统检查:有无出凝血疾病,血液系统肿瘤浸润。
(2)尿培养:部分致病菌所引起的尿路感染为血尿,而非白细胞尿,如克雷白杆菌等。因此需连续作2次中段尿培养,如两次细菌相同,且菌落>105/ml即可诊断。
(3)PPD皮试及尿抗酸杆菌检查:可发现肾结核,特别是只表现单纯性血尿而无影像学改变的肾结核。
(4)腹部平片(kub平片):可发现尿路结石。
(5)尿Ca/Cr及24小时尿钙、钙负荷试验:Ca/Cr用于筛查,如连续2次>0.21,24小时尿钙>4rog/kS,血钙正常,则应考虑为特发性高钙尿症。对Ca/Cr<0.21但>0.12以及Ca/Cr>0.21者,可做钙负荷试验以弄清是否真为高钙尿症及属哪一型高钙尿症(胃肠型、肾型)。
(6)静脉肾盂造影(1VP):可发现结石及畸形。
(7)超声波检查:可发现肾钙化及结石,包括X线不能识别的尿酸结石,以及肿瘤、肾静脉血栓等。对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左肾静脉在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间的夹角内受压,亦称胡桃夹现象),也有决定性诊断价值。
(8)CT和磁共振(MRl)检查:可发现细小病变如结石、肿瘤、
以上诊断最简便快捷直观的确证检验方法就是“显微镜沉渣检验”!